臺灣Ever Given 長賜號貨輪在蘇伊士運河擱淺堵塞整個運河會導致哪些索賠,保險公司及國際船東互保組織將要承擔哪些賠償?
通過本文,我們將梳理上述問題,爭取找到答案。
事故回原:
時間和事故:2021年3月23日7時40分左右,一艘臺灣長榮海運運營的20萬噸級集裝箱貨輪“長賜”號(Ever Given)在蘇伊士運河擱淺,導致整個蘇伊士運河通行受阻,截止目前共有369艘船舶被阻擋無法通過。
貨輪資料:船東為日本正榮汽船,2018年建成的次新船,懸掛巴拿馬旗。臺灣長榮海運租借運營,船長400米,型寬59米,吃水深度約16米,載重22.4噸,標準集裝箱容積為2萬個標準集裝箱。
河道狀況:蘇伊士運河的水面寬度在280米至345米到之間,河底寬度在240米至300米之間。用于通航的航道寬度則更窄,平均寬度只有135 米,平均深度為19米左右。即使是在水面寬度最寬處,20萬噸級集裝箱船也只能一路直行,不可能有轉向的空間。
擱淺原因分析:從各方信息匯總得知,主要原因是強風和沙塵暴導致船舵操作失控,船速可能過快,船只在河道內發(fā)生方向偏移,船底與河底碰撞而擱淺。
監(jiān)控視頻顯示,從“長賜號”自運河南邊進入后的行徑軌跡中發(fā)現(xiàn)了端倪。“長賜號”在進入第一個彎道時,前進方向似乎就開始失控,過彎后船艏便開始出現(xiàn)“搖擺不定”的情況,船身幾度逼近岸邊,最終一陣強風讓“長賜號”失控向右偏移,導致船艏斜插入岸邊擱淺。
彭博數(shù)據(jù)顯示,長賜號在擱淺前12分鐘的航速高達時速25公里,比運河最高限速時速16公里高出許多。筆者請教有經(jīng)驗的船長指出,速度越快船艏吃水越深,就越可能發(fā)生擱淺事故。
彭博記者布拉斯指出,當“長賜號”要進入運河時,另一艘貨輪已判斷出風勢太強暫緩入港,另2艘已進入運河的集裝箱貨輪則立刻請調拖船協(xié)助前進,但“長賜號”既未暫緩入港、也未尋求協(xié)助。筆者認為,如果此信息屬實,顯示了船長缺乏航海和經(jīng)過運河的經(jīng)驗,應當承擔過失責任。
蘇伊士運河管理局主席雷比(Osama Rabie)表示,強風確實會影響船只行進,但不排除駕駛者錯誤。他認為,調查將證明運河本身對擱淺事件并無責任。
救援措施:蘇伊士運河管理局(SCA)在聲明中稱,參與疏浚的挖泥船、打撈救援船、拖船及其他輔助船舶共14艘,目前已清出2.7萬立方米的沙泥,船頭附近泥沙挖掘深度擴大到18米,作業(yè)持續(xù)不斷不分晝夜地進行,截止現(xiàn)在,船艏已被浮起。
誰是有權索賠方:蘇伊士運河管理局SCA和困在運河上的其他369艘船只及其貨主都可能會向該船及其保險公司、船東互保協(xié)會提出索賠。
損失金額預估及可以得到保險公司或船東保賠協(xié)會賠償?shù)慕痤~分析:
1、 直接損失,承保船舶險的保險公司需要承擔:船殼及機械設備損壞修復賠償約1-1.4億美元、河道設施的損壞修復賠償,救助及恢復航道的費用賠償,共同海損賠償(若有);船東互保協(xié)會應當承擔貨物變質損失、延遲交貨損失、對蘇伊士運河管理局SCA和困在運河上的其他369艘船只延遲通行的利潤損失等各項賠償。路透社24日援引保險業(yè)消息人士的話稱,“長賜”號的運營方、保險公司和船東互保協(xié)會將面臨幾億美元的責任索賠,其中SCA已提出了航道阻塞收入損失、救助費用、設施損壞修復費用等各項損失共計1億多美元的索賠。
2、 間接損失,據(jù)德國安聯(lián)保險預估,全球因長賜號擱淺導致蘇伊士運河通航受阻,影響了全球石油運輸、紙漿運輸、汽車運輸及其他礦產(chǎn)運輸,間接造成的損失金額高達600多億美元,而這些損失是無法從保險公司、船東互保協(xié)會得到相應的賠償,臺灣長榮海運公司也沒有相應的法律賠償責任需要承擔。
損失索賠的具體法律依據(jù)如下:
1、對貨物變質、延遲交貨、檢驗費用等船東或船舶運營者的責任引起的損失可依據(jù)英國海商法及各項國際海事公約,如漢堡公約等向船東提起索賠。
2、蘇伊士運河河道設施的損壞、SCA收入損失、第三方船舶航行權受阻引起的利潤損失索賠等,可依據(jù)英國海商法及各項國際海事公約,如漢堡公約等向船東提起索賠。
3、對船殼及設備損壞、救助救援費用、專業(yè)費用等索賠,可依據(jù)船舶保險合同提起索賠。
4、如為了減輕船舶載重將船浮起,將部分集裝箱及其所載貨物拋出船外的救援行動,此部分損失為共同海損,其理算標準為國際上常用的《安特衛(wèi)普理算規(guī)則》。共同海損成立的前提是船東及其船舶使用者在本起事故中不存在過錯或疏忽責任。
5.如對海洋造成了油污或其他有害污染,則可以依據(jù)聯(lián)合國海洋污染公約提起索賠,船東互保協(xié)會將承擔最高10億美元以內的賠償。